有不少人問過我申請德國博士班要怎麼準備? 有哪些平台? 該注意哪些事情? 最後如何做出決定等等

就在這裡簡單的回答大家的問題,這些答案純屬我自己個人以及認識的其他台灣人在德博士學生的經驗,制度或是篩選條件都會因時間或老闆/實驗室而異。

目前就讀:

杜賓根大學 Geoscience: Microbial Ecology/ Geomicrobiology PhD  (主要做需要Metagenomic, metatranscriptomic and metaproteimic 技術相關的研究)

學歷:

  碩士: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GPA=4.08)

  學士: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士學位學程(GPA=3.44)

讀博動機(沒興趣的人可以跳過):

從我小四開始學英文時就有想要出國讀書的夢想,當初小學時家境沒有很好,學英文的學費都是跟父母努力「求來的」&各種認真做家事賺來的,特別認真學英文!直到知道歐洲交換學生機會前,都覺得出國念書遙不可及,也單純的想說到歐洲交換一學期就算夢想成真了,沒想到視野擴大了,發現有很多不同的管道,只要自己努力都有機會達成,就把這個夢想更加扎實的實現!

其實在讀碩班前沒有特別想讀博士的目標,當初在大學時總覺得讀博士的人都像書呆子,整天窩在實驗室,被教授壓榨,毫無生活可言,對於這個愛玩(work hard play harder)的我,基本上是很抗拒的。(與其說愛玩, 應該是說喜歡學習許多課外的事物,增加自己的競爭力,例如:企業實習, 辦活動, 跑社團, 學跳舞, 學語言, 社交, ... 等, 這在德國人眼中看起來都是生活很正常的一部份, 但我在台灣時, 好像很多人稱之為"愛玩" XD 就是不務正業啦! )

但念了碩班進實驗室之後,發現其實還可以拉~沒有我想像中的糟糕,雖然學長姐制很重&偶爾晚上或周末要做實驗以外,基本上我都還可以接受。

我喜歡科學,喜歡各種生物相關的領域,特愛能夠影響到環境的領域,希望用我生物科技的背景,未來對環境有好的貢獻,念博士班純粹是自己覺得碩士還學的不夠多,還想要繼續學下去,並且調整領域,未來希望成為對人類生活環境有好的影響力之人!講的好像很遙不可及,但我知道要一步一步慢慢耐心努力。講的好嚴肅阿(好像跟平常大家認識的我不太一樣 :P )~但這真的是一直支持著我的動力! :D

從小生長在農村的我,就是愛好大自然,小學時家裡旁邊水溝的水變得忽紅忽綠的,父母開始禁止我們抓魚、抓蝦、抓蛤蜊,原來是上游工廠排放的廢水,影響如此深遠,我難過了好一陣子。回想起國中英文演講比賽時我就立志當個Environmentalist。 雖然大學把自己念成了一半的Biologist, 但能夠用跨領域的知識應用在解決環境問題上,應該還算是有個交代!繞了一大圈,我思考過到底什麼事情是我做了就算再困難、再累我都會真的很開心的事情/領域,到頭來還是對人類生活&大自然環境有貢獻的事會真正讓我開心,因此決定忠於國中時的志向,當個Environmentalist.

為何德國?

大四下我來德國交換一學期,雖然得到了很多文化衝突(德國人講話很直,一開始很不習慣會受傷,然後很多行政超級沒效率,無敵緩慢,許多服務業的服務態度也很差,...可以抱怨的事物很多),但卻很喜歡這裡人的工作風格以及生活態度,並且許多人都有要對環境友善的觀念,環境很乾淨,生活步調井井有條(用「緩慢」這個詞南歐人可能會不同意),而不是像在台灣(或是聽說美國)的汲汲(急急)營營。選擇一個地方長期待下來就真的要follow自己內心的聲音,知道自己真正喜歡/重視的東西是什麼,進而找到心儀的工作/讀書環境。畢竟讀博士至少耗時3年,活的不開心也很難受!

碩二申請了DAAD三個月的實習交流獎學金,我當時是在Helmholt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UFZ), Leipzig 萊比錫,在此時奠定了想要留在德國攻讀博士的目標。

碩三上來到了德國杜賓根大學交換:這次交換已經不能像上次那樣一直旅行,是有目的性了,基本上就是找「職位」+念德文的半年。

我感覺在德國這裡的環境壓力也比較小,不會像以前在台灣總是想要把自己的行程塞滿滿,而是去享受、品味每個當下。簡單來說,來到這裡,我慢慢地學會如何生活(不過還真的是念了一年博士後最近才真正調整好自己的生活步調的)。

還有一個很大的動機:有效率,平均4年畢業(我的實驗室畢業生大概都是3~3.5年做實驗+2~3個月寫論文)

博士班的種類:(目前我所知道的,依造經費來源以及申請方式大概分類)

  1. Graduate School Programm: 這個比較常在研究機構(類似台灣的中研院) 出現,這些機構分布在德國各個城市有各種不同的專業領域。例如: Max Plank Institute(超級有錢&世界知名的機構),HelmholtzLeibniz AssociationFraunhofer Society, 以及德國各個大學裡面的大計畫中的Graduate School Programm,很多皆以聯合招生的方式。但通常原本就有確定想要哪個教授,事前聯繫有過、交流過通常還是比較容易被錄取!
  2. 各個教授按照研究計畫招生:很多學校的教授們會一起寫個大計畫,其中項目就會包含一定數量的博士生和博後,拿到計畫經費/項目後教授就會開始招生,通常這種都是「工作」合約,已經有薪水了,薪資都在招生廣告上寫的一清二楚,薪資計算可以參考:PhD, Postdoc, and Professor Salaries in Germany 或 比較舊(但解釋較詳細)的文章:Postdoc and PhD salary in Germany
  3. 自己找教授&自己寫計畫&自己找獎學金,很像在台灣的博士狀況,德國也有許多本地的學生是這樣開始念博班的,如果你是有清楚特定的研究方向與題目的人,就可以直接從目標老闆下手,如果老闆喜歡你的idea, 他會想辦法幫助你,幫你拉連結、找資金,我有朋友因此等了一年多才開始讀博,過程較為辛苦,但還是值得的!(這種比較像是德國傳統的師徒制,我沒有很了解)聽說社會科學的大多是這一種,很多人要自己找獎學金或是兼差。

PhD職位平台:

  1. 第一種博士種類的職缺通常在這裡找得到:DAAD PhDGermany Database
  2. 第二種博士種類的職缺通常在這裡找得到:Jobvector (Jobs for Scientists, Physicians, IT & Engineers),Researchgate Jobs,或是教授實驗室的網站上.
  3. 第三種博士種類就是要自己下功夫囉!也許DAAD的獎學金項目可以幫助到你 (但競爭超級超級激烈+獎學金給的其實還是很有限)

當然還有各個大學實驗室的網站上可以找到各種不同的職缺。

廣告範例:

徵才廣告範例.tif

申請時間軸:

基本上德國的博士班招生時間是很彈性的,不一定會跟著學校的時程走,甚至不用註冊成學生,只需要在畢業的那個學期註冊即可。

第一種博士種類比較會有固定的時程,通常一年聯招1次或2次,例如: 競爭激烈的Max Planck Institute(MPI)在每個地區每個領域時間也不同,一切依造網站上的為主。

我的例子是:

2017年1月中左右提交申請

2017年2月底左右收到Skype面試

2017年3月Skype面試 (當初我已經開始現在實驗室的實習了,很喜歡這裡的環境,完全沒心準備MPI的面試...當然就沒有被選上下一個階段囉!)

第二種博士種類是完全沒有固定時間的,通常教授期待的時間都會寫在廣告上,但別因為你時間不符合就不申請,他如果真的要你,他會尊重你的時間選擇。

我的例子是:

2016/17年冬季在德國杜賓根大學當交換學生

2016年12月底~2017年1月初左右寄出應徵信,

2017年1月中收到第一個skype面試通知,skype面試時,剛好我就在杜賓根,我就提出2月或3月在實驗室無薪實習一個月(基本上無形之中他們就在面試我,我也在觀察是否喜歡這個實驗室的氣氛以及大家的工作態度等)

2017年3月中左右報告我過去做了什麼研究+申請的動機(算是正式面試),報告完幸好順利地老闆就給我3個職位選(但其實他們已經心裡有底,希望我可以選我現在的項目了)>>順帶一提,有時候老闆手上有很多職缺,我當初應徵的項目並非我現在做的項目,通常收到了正式面試邀請,入取機會就很大,如果老闆喜歡你的知識能力背景+個性態度,如果他覺得你有用,只要經費許可他可能會想辦法留你。

當初他當然希望我馬上開始,但我還需要回台灣5個月完成我剩下的實驗&口試+休息一個月,所以我選擇2017年9月才開始。

第三種博士種類:基本上很難說...

經費來源:

獎學金 or 薪資

德國地區平均消費:南部>西北>東北部,例如你拿的是DAAD每個月只有1000歐的獎學金&基本保險支出(公保),在南部可能省一點就是打平,無法存錢,但東北部可能有機會存點錢。

上述已經提到了一些薪資的部分:基本上第一第二種的都會有經費,多寡就因機構、項目、所居住的城市而異。通常拿德國的薪資都要繳稅&"各種"保險(健康保險最貴,一定要保公保,通常是你付一半、資薪單位負一半)但通常稅後可能還是有4-5萬台幣。但有些機構的實驗室需要你自己申請獎學金,一切都要詳細閱讀網站 or 寫信詢問。

薪資調整:

通常薪資第四個月會微調一次&每一年也會微調一次,12月會拿到多一點點的Christmas Geld (有點像是微薄的年終)

我很幸運拿的是65%,稅後拿到的薪資基本上不奢侈都活得很好

平常都自己煮,一週偶爾吃外食,找房子也都找相較便宜的(300-400歐), 一個月可以省不少,為什麼要省呢?當然自己本來就有一些長期規劃&存錢的習慣,但也因為經費通常只有3年,後續得延期就要看表現,所以還是未雨綢繆比較適當。

工作+生活:

我所說的「工作」就是我的研究,德國人分得挺開的,當然還是有許多研究學者會無時無刻都在工作。我這裡是還好,平日朝九晚六,認真工作,手機的FB app都刪了,一個下定決心要真正學會「專注」的概念...但偶爾有必要還是會回Whatsapp or WeChat的訊息,畢竟同事們會用這些媒介找我。

每年的一開始都要寫年度計畫、月計畫,我比較幸運,我的教授年輕,有很多時間跟我討論,每周一早上9點快速30分鐘討論週計畫,有計畫做起來真的很有效率,因為每天都有一定的工作量,只要做完就可以放心在家休息或是過生活,讓精神、身體有充裕的休息+補充養分,隔日繼續再戰。

「生活」:除了工作以外的時間,我開始有時間培養興趣,學Salsa, Bachata, Kizomba,練習瑜珈,固定時間閱讀(最近喜歡閱讀靈性成長的書籍),有時見朋友、聽音樂會、看劇場、吃大餐、Dance、Party 等,生活非常充實且與工作平衡。

我跟同事們的關係基本上就是朋友,週末還會一起出去玩,互相邀請吃晚餐開趴等.

呼應一開始的動機,我在這裡念博班,完完全全顛覆了過去對「博士」這個頭銜的刻板印象,很多人是很會生活、很會社交的,我對於這樣的工作生活環境感到非常的知足且滿意。 :)

 

有其他相關的問題請大家不要害羞直接留言提問唷!套我同事的一句話:天底下沒有笨問題,只怕你不問。:P

arrow
arrow

    玉米-Vanes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